第89章 第一个除夕(1 / 2)

他起身走到柜子后的大缸前,拿下石头,揭开盖子。

从里面挖了差不多30斤棒子面。

重新恢复大缸,转过柜子,把拎着的面袋子递给他们。

“我也没个称,差不多30多斤”。

苏瓦工掂了掂,“差不多,我们回去称好后,到时给您补上差价”。

“行”

苏瓦工收起50元,然后递给李元3块钱。

接下来,四个人,就根据用料的需求,开始往平板车上装木料。

总共两车,终于把所需的木料全部运走。

院里的邻居看到李元家的动静,都过来询问。

李元简单和大家说明情况,纷纷打听,都在好奇李元想把房子捯饬成什么样子。

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,今天是1959年2月7日,除夕日。

李元大早上,打扫完房子,用一把花生换了一副对联。

又用5颗花生,换得阎解放帮着贴好。

这样多好,都不用自己准备浆糊。

这个春节,物资越来越短缺。

听说现在很多地方,已经开始供应代粮,就是用玉米杆子的内芯或其他植物根茎磨成粉。

味道和营养肯定非常之差。

京都的粮食供应也出现了短缺。

现在粮店每天都有人排队,物资一到,马上就被抢购一空。

如果没有粮票,那是想都不要想。

现在大家都拿着油票想兑换成植物油。但是物资供应不足,大家拿着票也买不到油。

听说今天每人能够兑换1两香油,一家老小都去排队。

故而,院里显得异常的空旷,只有一些小孩子,无忧无虑地在院里追逐。

这个春节一定将是一个让人长久回忆的春节。

现在前院只有阎阜贵,摆着桌子,坐在太阳地下,忙着写对联。

李元靠上去,看着他写字。

“小李,三大爷的字还算可以吧?”,他一脸自豪。

“不用说,整个大院就您的字能上得了台面”。

“嘿嘿。。。”,阎阜贵得到学生娃李元的认可,是非常的开心。

他又写了几副对联,放下了笔,用手拍拍后背。

“小李,你说现在的物资怎么越来越少?”

其实他也没有抱希望李元给出个答案,而是有感而发。

李元稍稍犹豫,“是偶然,也是必然”。

“喔?倒是新鲜,愿闻其详”,阎阜贵一脸的诧异和怀疑。

“我们国家的重工业是什么时候建设的?”

李元从发问开始。

阎阜贵抬头想想,“应该是50年,如果我没有记错,当时我们和老大哥贷款3个多亿美金”。

“您记得真准,我刚查过资料,还真是3亿”。

阎阜贵那个美,嘴角上翘,眼睛眯成月牙。

“您还记得有多少个援助项目吗?”

“这些难不倒我,我们学校过去有一个教师,叫戈比诺夫,他知道的非常详细。

从50年开始,到57年,总共援助了156个项目。

起先是50个,主要是重工业,都集中在东北。

后来开始在其他省市援助项目,包括大量的轻工业”。

“那,项目都投产了吗?”

“怎么可能?老大哥撤离后,很多项目都处于停工状态”。

“三大爷知道的真多。

您觉得当下我们国人,能够掌握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管理、技术能力吗?”

“哎,怎么可能,都是老大哥手把手地教。

从管理、到技术我们都非常依赖老大哥,都是他们的专家充当管理和技术人员”。

“那,老大哥撤离了,我们怎么办?”

“是呀,投产的还好,没有投产的就麻烦了”。

“三大爷,我们中小学课本是哪一版?”

“过去是照搬老大哥的,今年开始,使用的是第二版”。

“那您觉得,从政治、经济、教育文化各个方面,我们还是不是姓华”。

“哎呀,你这倒是问住三大爷了”。

“国家投资这么大,眼看着就要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,您觉得我们如何选择?”

“哎呀,你这东一榔头,西一锤子的,你都把三大爷给问懵了”。

阎阜贵表情纠结,不断地思考。

“算了,三大爷,您忙吧,我有事先走了”。

“去吧,去吧,不用管我”。

阎阜贵眼里都是思索,站在太阳底下陷入深思。

李元笑笑,觉得有点无聊,怎么在大好的日子,和阎阜贵聊这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