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七十一章 辽宋决战,辽皇吐血(3 / 4)

扰下去,以范仲淹的防守能力,又怎么可能给他们机会?

除非范仲淹被换.

耶律宗真忽然扭过头四下扫视道“朕听说宋国皇帝向来惊惧外臣领兵,若是我们散布谣言,说范仲淹会造反,逼他被调走,此计可成否?”

只要范仲淹被撤换下去,那么说不好新上来的将领就不会采取这样的乌龟战术了。

只要宋军不再这么夸张地一路修筑营寨,一路挖建壕沟,即便是夜晚的时候,辽军也可以一路突杀进宋军营寨,就像曹操夜晚奇袭乌巢一样。

“此计,或许可以一试,但老臣以为,可能性不大。”

张俭摇摇头。

“为何?”

耶律宗真问道。

“因为臣以为,范仲淹身后有人在支持。”

“谁?大宋皇帝?”

“不是。”

张俭目光幽幽地看向殿外道“怕是那位政制院知院。”

耶律宗真一时沉默。

这件事情其实他跟李元昊也是事后才想明白。

毕竟他们作为敌国君主,肯定会关注宋国政坛的情况,以此了解情况,做出相应的判断。

然而赵骏上位没多久就游历全国去了,国家政务基本上都是吕夷简和王曾在操持。

之后宋夏战争、宋辽战争相继开打,范仲淹如一颗闪亮的新星一样扶摇直上,璀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。

等战争结束,范仲淹又接手了庆历新政,俨然是改革派的首领,赵骏却躲去了幕后。

再加上赵祯这些年纯粹搞科研去了,搞出了很多新发明,在民间的声望和名气上,赵祯和范仲淹显然要比赵骏出名得多。

所以赵骏除了在政制院内部地位最高以外,在外面其实要被赵祯跟范仲淹遮掩了许多。

若不是他杀伐果断,在处理黑恶势力、贪官污吏、将门勋贵、地主豪绅上大动干戈,杀得人头滚滚,恐怕他世人或许也就知道有人当了知院,却不知道是谁了。

唯有耶律宗真和李元昊最近几年才发现了端倪,才明白赵祯和范仲淹乃至政制院诸多宰相的变化,都是有一个人身居幕后,充当黑手所为。

若是赵骏全力支持范仲淹,以政制院如今说一不二的政治纲领,以及现在还从未出现赵祯反对政制院政策的情况出现,兴许即便他们用反间计让赵祯起疑,只要政制院坚持,赵祯也不一定把范仲淹换下来。

“不管怎么样,都要试一试吧。”

耶律宗真长叹一口气道“先帝把江山交到朕手里的时候,那时的大辽何其强盛?宋人安敢撩拨我大辽虎须?短短数十年时间,大辽虽未衰败,国势却翻天覆地,让朕还有何面目去见先帝?”

说着他摇摇头,闭上了眼睛道“反正朕是不会主动要求和谈,到时候谁知道宋人又会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?当年就被他们割走了关北十县,现在说不好就可能是析津或者大同。燕云十六州乃是祖宗奋力得来,朕决不能再被人夺走疆土!”

“唉”

张俭亦是微微叹气,他又何尝不知道眼下辽国的处境艰难?

真与大宋血战到底,胜算十分渺茫。

但耶律宗真也说得没错。

以前的辽国就像是一条野狼,在不断蚕食大宋的领土。

可有一天忽然发生了改变,大宋从原来的羊羔变成了猛虎,反而开始侵吞辽国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旦大辽后退一步,那就是步步后退。

先是涿州被夺走,接着被迫开放边境。如今再想和谈,怕是只有幽州或者云州甚至整个燕云之地才能满足大宋的胃口了。

不要说什么明明是辽国先发起战争。

本身两国之间就已经存在了生存问题,有这一战是迟早的事情。

何况辽国并未主动进攻宋国,而是进攻宋国的盟友,被宋国找到借口攻打过来。

因此不管他们是不是主动进攻,人家只要想打他们,就总会找到理由。

所以留给耶律宗真的其实就两个选择,一是认怂,被迫跟大宋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。

二是死战下去,就像当年宋国的澶州之战一样,拼得一线生机。

只要能够获胜,把大宋打退回去,让宋人知道辽人依旧可以战胜他们,那么之后宋国就不会再主动侵略。

那么辽国也就能赢得宝贵的发展时期,看能否继续钻研火药科技,提升到宋国那般火器的厉害。

“既然如此,那就死战到底吧。”

张俭吐了口浊气,轻声说道“陛下,依臣之见,不能拖,速战速决最好!而且也不要想着再夜袭,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把宋军主力引至野外设伏,用火炮掩护我骑兵突袭,只要杀入宋人的军阵当中,则未尝没有胜利的可能!”

“唔你们觉得呢?”

耶律宗真看向其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