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章 历史独一份(2 / 3)

已经在南方生根发芽,让南方的稻米产量近乎翻倍。

赵骏说道:“是的,占城稻的出现让宋朝人口急剧增加。生产力大幅度提升,蛋糕也变得更大,虽然有大量失地农民出现,但由于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,让这些失地农民可以有更多的路子。比如去城市里面从事手工制造业、服务业、金属冶炼业、建筑业等等,不至于饿死。”

“并且这些产业得到发展之后,还能带动原本过剩的粮食产出,促进经济发展,增加劳动就业率。可以说是老天爷在眷顾宋朝,要是没有形成这次农业革命的话,后来的方腊起义,宋朝基本就得凉凉。”

“再加上从汉唐开始,中华大地就已经打通了前往西方的道路。等到宋代的时候,中亚乃至欧洲的商人都已经出现在了广州、泉州、汴梁等地,通过对外贸易,出口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铁器、漆器、纸张等产品,获得大量财富。”

“史料记载,南宋时期,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赵汝适在《诸番志》中写道,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范围东起菲律宾,西到非洲东安,北到日本、朝鲜,包括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在内的五十八个国家和地区,年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了一亿多贯,可谓是客商云集,繁荣似锦。”

“而且这还只是泉州市舶司,其余广州、杭州、明州、密州都有市舶司,每年各国与宋朝来往经商的进出口贸易在三四亿贯以上,南宋小朝廷能够靠着半边江山活着,赋税比北宋时期只多不少,全靠这些通商口岸以及那高达0%总财政收入的商税。”

“所以在作用于生产关系上,通过生产力以及财富总量的提升,加上适当政策手段,赵家就能勉强维持自己君王的地位。除此之外,到了宋朝,世家门阀的力量已经很小,形成了“有贵人而无贵族”的格局,以此保证赵宋的江山稳定。”

“不过说到世家力量。”

赵骏话锋一顿,然后笑道:“从客观因素来讲,老赵家还要感谢一个人。”

“感谢一个人谁”

赵祯纳闷道,他怎么不知道老赵家要感谢谁

“黄巢!”

“黄巢”

“是的。”

赵骏说道:“黄巢起义席卷了整个大唐,把世家门阀杀到手软,加上科举制度的建立,让平民寒门阶层崛起,这两个都是主要客观条件。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的话,很难达成大宋“有贵人而无贵族”的情况。”

“而主观条件则是赵匡胤采取了三府两司的政治体系,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。并且虽然大部分官员都是门荫入仕,可要想成为了最顶级的高层官员就必须科举入仕。”

“就连吕夷简这样的大家族出身,都要考取进士才能担任宰相,更别说其他人,这样门荫官员的上位变得非常艰难,无法站上权力顶层为自己家族谋取利益,久而久之,曾经的世家门阀自然跟普通地方地主也就没什么区别。”

“所以宋朝既没有发生大规模底层起义,也没有出现世家门阀力量取代皇权的现象,就在于通过生产力的提升,让寒门平民子弟可以吃饱饭,还有科举这个上升通道,减少了底层大规模起义。”

“又有黄巢起义以及科举制度的双重客观因素叠加下,严重削弱了世家权贵的力量。这样一来,世家没有造反的资本,百姓没有起义的土壤,政治就变得非常稳固。”

“同时即便是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,两税法以及完善的商业税收制度也能让宋朝有充足的财政收入,能够通过花钱维持住军队的稳定性。”

“生产力提升、税收保障以及世家门阀力量被削弱,三方面结合在一起,共同构筑了宋朝君主的统治。”

“可以说如果没有辽、西夏、金、蒙等外敌,宋朝应该是历代最稳固的朝代。但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宋朝过于加强了内部管理,对武将、百姓、士大夫、门阀防备过盛,导致武德不充沛,才让外敌有了可趁之机。”

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宋朝的统治基本已经达到了巅峰,却也仅限于此。不管对内部怎么严防死守,也只是进行了自我阉割,外部力量一旦撞击,就会如同鸡蛋一样脆弱不堪。”

“说到底还是宋朝君王过于愚蠢,屁股坐歪了没有站在人民这一边。孟子早就说过“君为轻,社稷次之,民为贵”。宋朝那些脑残皇帝就不去想想,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级没有了皇帝无非换一个朝代继续作威作福,皇帝没有了那朝代就覆灭了还关他们什么事呢”

说到最后,赵骏的嗓子又干了,喝了口水润润喉咙。虽说不太喜欢宋史,但《中国古代史》是一门正课,研究的是各朝各代的政治体系以及国家发生的大事。

通过以史为鉴,深入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的办法,了解王朝兴衰的原因。因此对于这些深刻的问题,他还是探究的比较明白。

而这些知识,也正是大宋君臣们所需要的东西。

古人缺的不是智慧,而是见识和认知。

甚至很多比较深刻的东西,